Main

March 05, 2005

陰沉影像—Bill Henson

照片來源﹕Mnemosyne 作品集封面前些日子介紹過 Duplain 父子的作品,近日在紐省藝術館又有澳洲本土攝影家的展覽了。這次的卻是風格完全不同的 Bill Henson 。

Bill Henson 的作品內容主要是人像,擅於表現人的冷漠和疏離。他很多個系列的作品﹐都隱隱帶有電影感。整個系列一起來欣賞﹐相同的人物和相關的場景﹐仿彿在觀賞者心中連成了一個故事﹐甚至有種像是拍攝電影或音樂錄影帶前﹐交待大綱的story board。

這次展覽展出 Bill Henson 三十年來的350幅作品。1979 年的一個系列﹐捕捉了冬日街頭冷冰冰的人群﹐也奠定了他日後作品的風格。照片攝於在擁擠的街道上﹐每人都穿厚重的冬衣﹐臉孔都是漠然的﹐不帶甚麼感情。這個系列最有力的地方是﹐能夠令觀賞者憶起某年某月嘗試過的冷漠感覺——在一大群人之中﹐與人的距離如此接近﹐但感覺又如此疏離。

Continue reading "陰沉影像—Bill Henson" »

November 18, 2004

Dupain 父子眼中的雪梨

Dupainsydney雪梨博物館 Museum of Sydney 近日正舉行一個名為 Rex & Max Dupain's Sydney 的攝影作品展﹐展出 Max Dupain 和 Rex Dupain 兩父子共七十多幀展現不同年代雪梨風貌和市民生活的作品。

Max Dupain 是澳洲最著名的攝影師,他的作品描述澳洲的海灘和城市生活, 捕捉了澳洲人愛好戶外活動的生活方式,這些影像,已經成為澳洲的標誌。他最著名的相片The Sunbaker 就是澳洲陽光海灘文化的經典代表。

Rex Dupain 是 Max 的兒子﹐是近年澳洲極受歡迎的攝影家。可能大家會以為他盡得其父的真傳﹐但是事實剛剛相反﹐在Max 於1992年逝世之前﹐Rex連攝影機也沒有。青春時代的反叛﹐令到Rex蔑視上一代的審美觀﹔而其父的名氣﹐更令它故意不接觸攝影﹐而選擇了去當畫家﹐從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二十年間﹐Rex 連一幅相片也沒有拍過。在 Max 逝世之後﹐Rex 的心底卻浮現了一個疑問﹐很想知道如果那二十年間沒有放棄攝影的話﹐究竟他能夠拍出甚麼樣的作品﹐在某一天﹐他終於嘗試按下快門﹐而這亦令他十年來開啟了一片攝影的天空﹐迅速成為極受好評的攝影家。

Continue reading "Dupain 父子眼中的雪梨" »

September 11, 2004

皇帝的故衣

Robe早前去看了一個中國宗教及宮廷刺繡展﹐澳洲紐省藝術館亞洲館〔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從香港和各地借來了幾十件古代中國服裝﹐包括龍袍﹐官服﹐僧袍等等。服裝的圖案和設計﹐雖然老外覺得大開眼界﹐但我們古裝片看得太多﹐早已感覺不大了。不過這些龍袍官服背後的資料﹐卻是我很感興趣的。

一個有趣的數字﹕五千公斤的桑葉﹐養活三百公斤的蠶蛹﹐方能抽取四十五公斤的絲。龍袍官服刺繡所用的絲線當然是數量龐大﹐而其中的過程更加控制嚴密。由於蘇杭地區的繡工精美﹐龍袍用的布匹經刺繡後﹐運上京時必須帶同官府發出的「護照」﹐過關卡時方能通行。否則﹐被以為意圖謀反﹐私製龍袍作黃袍加身用﹐就死定了。而各種官員以及其夫人﹐官袍上的動物圖案以至帽上用的寶石種類都有嚴格規定﹐絕對不能僭越。

根據記載﹐一件龍袍製作需時兩年。除了皇帝﹐後宮多少后妃﹐高低各級官員﹐他們每年需要的衣服多不勝數。當時不比現在有機器﹐全都是靠一針一針的繡出來﹐當中幾多人力物力被浪費掉﹐想深一層﹐真的覺得恐怖﹗

明代末葉的窮奢極侈也於展覽中可見一斑﹐宮廷中每年都舉行十多次不同節日祭天大典﹐君臣每個節日都須佩戴不同的圖案於朝服原有的圖案上面﹐例如﹐七夕要戴上繡有牛郎織女故事的圖案﹐重陽則要有菊花等等﹐繁文縟節至此﹐亡國也不足為奇了。

June 20, 2004

雪梨雙年展—尹秀珍與邢丹文

1239357061每兩年一度的「雪梨雙年展」是雪梨藝壇的盛事﹐每一屆都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當代藝術家參展﹐與澳洲本土的作品並列。這個雙年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73年底﹐雪梨歌劇院開幕後的一個藝術展覽。歷年來﹐很多澳洲新晉藝術家都由這雙年展開始為國際藝壇所認識。今屆的題目是On Reason and Emotion﹐在雪梨的六個不同場地展出了來自三十二個國家五十一位藝術家的作品﹐當中超過三十件更是為特別為這次展出而創作。

在今屆的名單中﹐有兩位來自中國的女藝術家﹕尹秀珍與邢丹文。

尹秀珍來自北京﹐是活躍於當今中國的女性裝置藝術家﹐作品多以日常生活的物品製成﹐以表達在全球化影響下個人的生活體驗。在「紐省藝術館」展出她的兩件作品﹕International Flight (國際航班)以及Portable Cities(手提城市)。前者曾在北京﹐新加坡及三藩市等地展出﹐以當地市民捐出的故衣縫製出飛機的形狀。而後者則由多個打開了的行李箱組成﹐每個行李箱代表一個城市﹐在原有的廣州﹐威靈頓及三藩市的行李箱之外﹐尹秀珍為了「雪梨雙年展」製造了雪梨﹐里斯本及巴黎三個行李箱。行李箱外貼了該城市的機場標籤﹐裡面載滿了由故衣縫製的當地著名建築物。她認為用不同人的故衣作材料縫在一起﹐代表親密地將各人不同的群體﹐職業和經驗聯在一起。她在接受「雪梨晨鋒報」的訪問時指出﹐不幸的是在全球化之下﹐很多城市已經越來越相似了。

Continue reading "雪梨雙年展—尹秀珍與邢丹文" »

February 14, 2004

白南準—科技與藝術的融合

1235274344在剛剛過去的雪梨藝術節期間,韓裔多媒體藝術家白南準(Nam June Paik)的作品除了在紐省藝術館展出之外;亦在雪梨歌劇院前裝置了兩件作品,成為眾多歌劇院觀眾的注目點。

白南準於1932年生於韓國漢城,曾於1950年代留學日本及德國,主攻音樂及哲學。在德國受到美國前衛音樂家John Cage的影響至深。1963年他在德國首創了錄像藝術展覽,隨後移居紐約,並與女大提琴手Charlotte Moorman 開始了數十年的合作。白南準在紐約亦參加了Fluxus(激流派)的藝術活動,利用錄像及多媒體作為藝術的表演形式,表達了科技與藝術可以融合的觀點。

Continue reading "白南準—科技與藝術的融合" »

February 12, 2004

Callum Morton—建築的諷刺及反思

近月在雪梨當代藝術館展出了墨爾本藝術家 Callum Morton 近期的作品。Morton 素以其精細的建築模型著名﹐作品多以大家慣見的著名建築式樣﹐配以現代日常生活的聲與像以作為對現代生活以及現代建築美學的諷刺及反思。

Continue reading "Callum Morton—建築的諷刺及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