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December 24, 2005

兩面睇 Look Both Ways

圖片版權﹕Hibiscus Films.來源﹕官方網站 前些日子在這裡對獲多項 Australian Film Institute Awards 提名的澳洲片 Wolf Creek 大肆批評﹐還說如果 Wolf Creek 真的得獎﹐我大可不必再看澳洲片了。幸好﹐Wolf Creek 全軍覆沒﹐一個獎都拿不到﹔而於多個獎項一起提名的對手 Look Both Ways 卻一舉拿下了最佳電影﹑導演﹑劇本﹑男配角等大獎﹐男女主角就給 Little Fish 的 Hugo Weaving 和 Cate Blanchett 包辦了。

Look Both Ways  上畫已久﹐但一直都提不起興趣去看﹐很大可能是片名和宣傳的定位模糊﹐海報是路牌一個﹐印著鯊魚和火車﹐究竟是荒誕笑片﹖是劇情片﹖鯊魚咬人的驚慄片﹖主角是誰呢﹖名字不是十分熟悉﹐好似是電視劇演員。如果不是得到獎﹐實在不能吸引我入場。

不過看完之後﹐發覺比自己很喜歡的 Little Fish 拍得更加好﹐手法也更新鮮。如果宣傳策略做得好一些﹐也許會更賣座。Wolf Creek 收五百多萬﹐Little Fish 三百多﹐而Look Both Ways 只收二百五十萬而已﹐可見宣傳的重要性﹐Wolf Creek 被大吹大擂﹐質素卻令人大失所望﹐氣憤難平。

Continue reading "兩面睇 Look Both Ways" »

November 25, 2005

不知所謂的 Wolf Creek

Wolfcrater很少看完電影這麼憤怒。

本來﹐今年我心目中的經典劣片是 Gus Van Sant 的 Last Days﹐由頭到尾一片混沌。不過我還可以原諒這種手法是想表達一位濫藥搖滾樂手自殺前幾天的情況。當然﹐電影是絕對不好看了﹐個多小時都是主角 Michael Pitt 隨屋隨山跑﹐自言自語﹐有幾次衝動想離場﹐但最後還是想知道他如何自殺而留低。

看完 Wolf Creek﹐我覺得這是本年我看過的最差電影﹐導演似乎在侮辱觀眾的智慧﹐前半部沉悶﹑後半部手法幼稚﹐而情節實在有太多不合理的地方。故事主角是三個背囊客﹐包括一個澳洲男子和兩個英國女孩﹐駕車想由澳洲的西南穿越澳洲大陸到達東北部 Cairns﹐不幸途中在 Wolf Creek 這地方被變態殺人狂看中﹐經過逃亡和追逐﹐兩個女子都遇害﹐男子最後則獲救。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不過﹐此片不看也罷﹐請繼續看文章)

電影首四十五分鐘﹐是背囊客的普通旅程﹐悶得差不多想睡。沿途風光沒有甚麼特別﹐他們要看的 Wolfe Creek Crater 有點瞄頭﹐但都在風光紀錄片看過了。之後他們汽車開不動﹐有貌似好心人的鄉巴佬請纓幫他們修車﹐誰知卻是變態殺手。

Continue reading "不知所謂的 Wolf Creek" »

November 08, 2005

日本電影節

雪梨又舉辦日本電影節了﹐今年已經是第九屆﹐映期是11月28日至12月2日。今屆選映的電影有﹕山田洋次的「隱劍鬼爪」﹑「我愛奇諾奧」﹑「Beat Kids」﹑「Go 大暴走」﹑「桌球溫泉」﹑黑澤明遺作「裊裊夕陽情」﹑「亂步地獄」﹑地震紀錄片「Horumaika」八齣。

好可惜看看日期﹐十二月是自己每年工作上的大忙日子﹐也已經知道十二月初有 major deadline﹐現在還說不上能否抽空看。如果各位有看過上列的電影﹐可否推介一下﹐好讓我選擇時有點頭緒。

November 07, 2005

Elizabethtown

圖片版權﹕Paramount Pictures.來源﹕官方網站在這裡我比較多寫看過的劇情片﹐但其實很多時都會看一些愛情喜劇﹐雖然都知道內容都是一個用糖衣包著的夢﹐但﹐有時這些甜膩膩的味道﹐又總可以使人樂上一陣子。

Elizabethtown 中﹐Orlando Bloom 飾演運動鞋設計師 Drew﹐辛苦了八年的新設計一敗塗地被辭退。在徘徊自殺邊緣時﹐得知父親又突然心臟病發逝世。在往父親家鄉辦理後事途中﹐遇上了Kristen Dunst 飾演的熱情空姐 Claire 。她的性格﹑家鄉親人的溫情﹐令他走出了灰暗。

這情節不禁令我想起去年看過的 Wimbeldon﹐一樣是惹人喜愛的 Kristen﹐一樣是失敗男人的救星﹐用愛情的滋潤把失意網球老將變成溫布頓冠軍。前作的情節比較大路﹐Elizabethtown 則加插了不少支線﹐對父子親情也著墨不少﹐有幾場戲也令我想起自己父親逝世前後的事。

同行的朋友說愛情線不太集中﹐故事比較散﹔我卻覺得既然以父親逝世為背景 ﹐如果鏡頭只對準男女愛情﹐實在又說不通。 導演 Cameron Crowe 描寫 Claire 幫忙他父親的事﹐陪 Drew 選購骨灰盅﹐又為他計劃行程﹐造就了劇情的雙線發展。

Continue reading "Elizabethtown" »

October 19, 2005

Little Fish

Littlefish自從1999年霍士影城開幕以來﹐在雪梨拍攝的荷里活電影為數不少﹐但大部份影片都用廠景﹐例如在影城內搭建「星戰」的外星城市或「情陷紅磨坊」的舊日巴黎﹐就算在雪梨市內實景拍攝的影像都要改頭換面﹐變成如 The Matrix 的未來城市。真正以雪梨為背景的電影﹐反而不多。

正在澳洲各地上映﹐由Cate Blanchett主演的 Little Fish 就是一齣以雪梨為背景的電影。看慣她扮演女皇(Elizabeth)﹑影后(The Aviator)﹐突然見到她演一個曾經吸毒和犯罪的澳洲女子﹐發覺她的可塑性實在令人驚嘆。

片名 Little Fish 除了指在食物鏈中較低層次﹐隨波逐流﹐容易被大魚吃掉的小魚之外﹔也兼指片中多次出現﹐用來盛載毒品的壽司店用魚型小膠樽。

電影大部份在雪梨的實景拍攝﹐如越南埠 Cabramatta﹐唐人街和市中心等等。看到熟悉的地方都上了鏡﹐有種很奇怪的感覺。

電影描寫一個已經戒毒多年的女子希望向銀行借錢開店﹐卻因為有案底而處處碰壁。一別四年的越裔舊男友﹐突然一身富貴地歸來﹐希望與她修好。與她感情很好的後父同時又戒毒失敗。在毒品橫流的社區﹐加上後父﹑弟弟﹑舊男友都與毒品扯上關係﹐想避免再次沉淪毒海﹐談何容易﹖

Continue reading "Little Fish" »

September 28, 2005

The Butterfly Effect

Be_poster繼續我的時空交錯「個人電影節」(詳見關於時空的推移)﹐今次看的是 The Butterfly Effect。(港譯﹕連鎖蝶變.台譯:蝴蝶效應)

電影的主要橋段很吸引﹐與前些日子看的「顫慄時空」有點相似﹐不過其實 The Butterfly Effect 推出在先﹐「顫慄時空」有不少鏡頭﹐尤其是時空穿梭的情節﹐那種 surreal 的色調和光線運用都可能參考了「連鎖蝶變」。

最初的童年時光拖得有點過長﹐不過非常佩服選角的幕後人員﹐那幾位飾演童年版和少年版的小演員不獨長得與主角很相似﹐而且全都演得很好。看港產片的選角﹐例如要余文樂飾演少年梁朝偉﹐演技不批評了﹐形神俱不似﹐令人興趣盡失。

※ ※ 警告﹕以下淺色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故事開始﹐七歲的男主角 Evan 的父親是精神病人﹐但他也不時有些時間失落了的暈厥情形﹕例如他到精神病院探望父親﹐誰知父親卻突然發狂要把他殺死﹐醫護人員來救 Evan 卻錯手殺死了父親﹔與女同學 Kayleigh 被她的變態爸爸一起脫光衣服來拍錄影帶。幾年後與玩伴貪玩炸死了一個小孩﹔Kayleigh的弟弟也因為妒忌 Evan 搶走了他的姐姐而要對 Evan 報復。每一次發生大事﹐Evan 都會暈厥﹐當中的過程的沒有記憶﹐只好在筆記本中記下暈厥前﹑後的事。

Evan 母親為避開舊事﹐決定搬到別的城市﹐少年時代便由 Evan 在車中對 Kayleigh 舉起「I'll come back for you」的紙牌而結束。

Continue reading "The Butterfly Effect" »

September 22, 2005

再見列寧

Good_bye_lenin去年在戲院上映時錯過了﹐最近見到有DVD﹐就買回家看了。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原本以為是齣有點荒誕的喜劇﹐但看了之後﹐發覺裡面的感情很動人。當然﹐在黨下台後﹐為了防止心臟病的母親受到黨滅亡﹑圍牆崩塌的太大刺激﹐在母親週圍重建黨的統治﹐真的是超高難度。

東德瓦解後﹐片中人的生活迅速改變。窗外的風景﹐電視電台節目﹐所有人的衣著談吐﹐都要經過一番張羅才能瞞過母親。連以前東德牌子的罐頭食品﹐也被西德牌子取代﹐要把新買的食物放進舊罐頭去頂包。

兒子對忠實黨員母親的愛﹐與他對投奔西方父親的淡淡感情﹐成了很強的對比。電影對「冷戰」雙方的對與錯沒有甚麼批判﹐只是很中性地展現出巨變的力度。

到後段母親發現真相後﹐卻沒有揭破﹐反而和他合演到死前最後一口氣。母子的心靈相通﹐互相了解﹐真的是令人感動。

Continue reading "再見列寧" »

September 12, 2005

重溫.藍.白.紅

Irenejacob想重溫「藍.白.紅」三部曲已久。

在電影院看這系列是九四年的事。在澳洲﹐當年每隔幾個月上映一部﹐藍在秋季四月﹑白在冬季八月﹑紅在夏季十二月﹐不知道這種安排是巧合還是有點要配合電影的感覺。最近的週末一口氣看了這三部電影的DVD﹐令我發現了不少當年沒有發覺﹐貫穿三部曲的小節﹐例如「藍」裡面一個法院門前的鏡頭﹐聽到庭內有人說﹕「是不是我不懂說法語﹐我的供詞就沒有用了﹖」﹐原來這就是「白」一開始的離婚官司。還有曾經在「藍」﹑「紅」都出現過﹕很辛苦地將玻璃瓶放進回收筒的佝僂老婦。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當然﹐將三部曲連在一起的情節是最後「紅」的終端﹐三部曲的主角都是英倫海峽海難的少數生還者﹐寓意是經過三部曲裡面的故事﹐主角們都得到重生﹐等到了「藍.白.紅」三色所代表的自由﹑平等﹑博愛。

Continue reading "重溫.藍.白.紅" »

August 24, 2005

關於時空的推移

最近看了三部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and Spring)「藉著雨點說愛你」(Be with You) 以及「顫慄時空」(The Jacket)

三齣戲的背景和類型的差異極大﹐不過共通的地方是﹐都以時空的推移來作主線。

「春夏秋冬……又一春」呈現的時間是線性的﹐或者可以說是循環性的﹐線的盡頭又與開端重疊﹐循環不息。「藉著雨點說愛你」的時空則可以跳躍﹐女主角可以穿越時空﹐到達自己已逝的未來﹐但所有事件都像已預先安排﹐成了定局﹐不能逆轉﹐不能變更。「顫慄時空」中的男主角卻能夠到達未來﹐再返回現在﹐在自己死前遇上童年的女主角﹐將她多舛的命途改變。

Continue reading "關於時空的推移" »

August 18, 2005

一九886 - Right Now

圖片版權﹕Cinema Guild .來源﹕電影官方網站六月份雪梨電影節看的五部電影﹐我寫了四部。在完全遺忘之前﹐是時候將自己對最後一部「一九886」 Right Now (À tout de suite) 的感覺記下。

故事有點單薄﹐男女主角的感情完全不深刻。一起看的朋友說黑白片令到電影有種另類的格調﹐但我卻沒有同感。電影毫不另類﹐故事並不引人﹐裡面的愛情不感人﹐也沒有甚麼社會性﹐而且不覺得有諷刺與批判。究竟電影想表達甚麼﹐我看完還是一頭霧水。迷惘的感覺﹐非常「配合」那不知何解的中譯名。886﹐我猜是「拜拜咯」的意思﹐大概是想觀眾聯想到女主角離家出走和男主角在異地拋低女主角。至於「一九」﹐真的想不透是甚麼意思。也許是我離開香港太久﹐這是某種流行語吧﹖如果有朋友明白譯名的含義的話﹐請留言賜教﹗

Right Now 開展於七十年代中葉的巴黎。在我的認知中﹐七十年代﹐無論怎樣算﹐也不應該是黑白的。那時電影﹑電視﹑照片都已經進入彩色時代。用黑白來表達往昔﹐應該止於六十年代中期。如果不是用黑白來表達「懷舊」﹐那麼﹐為何要將後半段摩洛哥的藍天﹑白雲﹑沙灘﹑碧海都簡化成深淺程度不一的灰色呢﹖

Continue reading "一九886 - Right Now" »

August 03, 2005

The Beat My Heart Skipped

圖片版權﹕Wellspring Media .來源﹕電影官方網站一開始就給這法語片的片名吸引了。一直在心中編織著故事。

心究竟如何跳少了一下﹖這錯過的一跳有甚麼重要﹖那一秒﹐究竟心臟是完全靜止﹐抑或是蠢蠢欲動﹖

宣傳廣告只有男主角 Romain Duris 的憂鬱相片﹐令人猜不透情節內容。我原以為看完後﹐以上的疑團至少會稍微消散﹐誰知導演 Jacques Audiard 拍出來的卻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電影主調沉鬱﹐男主角Tom徘徊於音樂與金錢暴力之間﹐有點人格分裂。音樂修為來自他母親﹐但她身故後﹐他便把琴鍵荒廢﹔轉而走著父親的舊路﹕房產炒賣收購﹐以暴力驅趕住客來收樓。片中他游走於兩個極端之間﹐當然﹐鋼琴一直是他的選擇﹐但江湖瓜葛﹐絕不是說停就可以停﹐加上父親不斷有新「任務」給他﹐最後也是當不成鋼琴演奏家。

Continue reading "The Beat My Heart Skipped" »

July 23, 2005

蝙蝠車與曼陀鈴

圖片版權﹕華納兄弟電影公司 .來源﹕「蝙蝠俠—俠影之謎」官方網站 拖了近一個月﹐才有空去看「蝙蝠俠—俠影之謎」。電影沒有令我失望﹐連之前嫌女主角不夠漂亮的感覺都被情節安排變得合理了。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電影本身是前傳﹐因為之前的蝙蝠俠系列已經開到荼靡﹐尤其是1997年最後那一集「蝙蝠俠與羅賓」﹐爛得連飾演羅賓的 Chris O‘Donnell 都接近銷聲匿跡。今次由「凶心人」導演主理﹐他擅長的陰暗面心理描寫﹐竟然與蝙蝠俠的黑色元素起了很強的化學作用﹐令到我們心目中蝙蝠俠的冷和孤獨形像變得合情合理。

電影初段﹐Bruce Wayne 到喜馬拉雅向由 Liam Neeson 飾演的師父學神秘武功。選角令我將「星戰前傳1」中 Liam Neeson 和 Ewan McGregor 的師徒關係代了入去﹐到後來發現師父原來是奸角﹐實在出乎了我意料﹐印象深刻。

Continue reading "蝙蝠車與曼陀鈴" »

July 02, 2005

終於豆瓣了

今天﹐終於加入了豆瓣

記得四月時﹐Sidekick 已經發了一封邀請信叫我加入。可能她知道我喜歡看書﹑看電影﹐會對此有興趣吧。但當時去一看﹐見到寫的都是簡體字﹐談的都是中國內地的簡體書﹐自己不習慣看簡體字﹐簡體書的收藏量也寥寥可數﹐覺得不太能加入話題和討論﹐就把信擱在一旁﹐沒有加入。

Continue reading "終於豆瓣了" »

June 28, 2005

感官樂園 3-Iron

Stannum 業餘評分﹕棧棧棧棧棧棧棧棧(十個棧滿分)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雪梨電影節看的第四齣電影。英文片名是 3-Iron ——用這支常藏起而用途最少的高爾夫球桿﹐來比喻女主角的花瓶生活。她就像一件擺設﹐被丈夫困在偌大而有品味的家中。這個「三」字同時又扯上男主角﹐女主角和丈夫的三角關係。

在這齣個多小時的電影中﹐男女主角之間連一句對白也沒有。男主角全程沉默﹐女主角只在最後向丈夫(以及他背後如鬼魅的男主角)說了兩句:「吃飯了」和「我愛你」。反而差不多每一個配角﹐包括女主角的丈夫﹐警察﹐暴斃老翁的家人﹐拳師等等都撕破喉嚨地大叫大嚷。

全片的大部份時間﹐很靜﹐真的很靜……配樂的每一個音符都清楚聽到。這種對白極少的電影﹐很容易流於交待不清﹐或是悶出鳥來。全靠導演金基德的功力﹐配樂加上鏡頭運用﹐令到主角們每個眼神動態都有戲﹐把觀眾的情緒扣得緊緊的。

Continue reading "感官樂園 3-Iron" »

June 25, 2005

無聊人生の悲劇

前幾天看了雪梨電影節選映的「世界盡頭╱女朋友」。老實說﹐今年看的五套電影節作品﹐我評分最低就是這齣了。本來片名頗為吸引﹐世界盡頭嘛﹐有點超現實的味道﹐但看完後實在對譯名不敢恭維﹐日文原名我不清楚﹐英文譯名 World's End / Girlfriend 沒有問題﹐但將片中多次提及的世界末日譯成世界盡頭﹐就非常誤導﹐令我以為說的是一個超現實的地方﹐或是一種心靈境界。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片中女主角常常害怕世界末日﹐以為會剩下她孤零零一個人漂流大海……但如果看電影中呈現她的無聊人生:沒有希望﹐沒有意義﹐覺得感情只是一個可以依附的水泡﹐一天天都只是渾噩地渡過的話。這樣﹐就算世界末日﹐又有何干﹖

Continue reading "無聊人生の悲劇" »

June 22, 2005

5 x 2

5x2看了法國導演 Francois Ozon 的 5 x 2﹐捧場是因為看過前年他的 8 Femme 「八美千嬌」  ﹐覺得不錯。誰知卻看到一齣與前作完全不同的作品。電影台灣譯作「愛情嘗味期」﹐點出了電影的主題﹐反而原名就有點令人摸不著頭腦啦。看了解說才知道片名是指男女主角「二」人關係的「五」個階段。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電影以倒敘形式呈現﹐由在灰黑的律師樓簽離婚書開始﹐正式離婚後二人卻隨即到酒店發生關係﹔之後跳回尚未分居前與親友吃晚飯的片段﹐男主角不知何故把在瘋狂性派對的經歷公開﹔再來是二人孩子出生的日子﹐男主角毫無興奮之情﹐任由太太孤獨地在醫院﹔然後是洞房之夜女主角溜到酒店後院﹐卻受到美國遊客引誘出軌﹔最後是敘述他倆在渡假聖地開始的情景。

此片的調子從最初的沉鬱到最後的充滿希望﹐但可惜由於是倒敘故事﹐人物的婚姻關係就像是註定失敗般沿著某個軌跡步向破滅。幾個片段之間﹐情節並不十分緊扣﹐沒有一個單一的原因可以導致最後離婚的結果﹐反而是從二人之間的互動﹐看出這段感情是有個「嘗味期」。相處久了﹐感情淡了﹐婚姻生活是否會無可避免地完結。

Continue reading "5 x 2" »

June 19, 2005

蠔民 Oyster Farmer

Ofarmer_1上星期雪梨電影節開鑼﹐今年我第一齣看的電影是本地製作的 Oyster Farmer

澳洲電影業低潮已久﹐目前新片都要依靠政府或文化團體的資助。近幾年很多套澳洲片的背景﹐都試圖販賣澳洲特別的風土人情﹐將一個平凡故事配上一個 exotic 的背景﹐試圖引起國際觀眾獵奇式的興趣﹐以作賣埠。早前的「日籍相對」如是﹐這齣「蠔民」亦如是。

此片的導演 Anna Reeves 只曾拍過短片﹐這是她第一齣長片。故事背景是雪梨附近的 Hawkesbury River 的養蠔區﹐拍攝手法對於一位新導演來說﹐算是流暢可喜﹐電影的興味線維持得不錯﹐也拍出了澳洲鄉間農業的困境。演員不是大卡士﹐男主角 Alex O'Lachlan 更是第一次拍電影的新人﹐演技卻也不錯。

被電影海報的沉鬱風景誤導了﹐入場之前﹐我猜調子會很沉重﹐而且因為常聽到 Hawkesbury River 下游的污染問題﹐以為電影會表達出蠔民對環境的絕望﹔看下去才知道內容原來並沒有甚麼悲情﹐到最後的大團圓結局﹐甚至可以算是喜劇了。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Continue reading "蠔民 Oyster Farmer" »

May 14, 2005

兩個電影節

剛剛見到今年雪梨電影節的節目表﹐雖然這幾年已經不像以前看得這麼多了﹐但每年總也會挑三數齣電影來欣賞。

還記得前些日子香港仔公爵設立了香港國際電影節網上筆記連線﹐我留言跟他說遲些雪梨電影節會用這個站來作選電影的指南。誰知拿了香港與雪梨的兩份節目看看﹐才發覺之間的交集極少﹐有些今年香港電影節的電影﹐例如「錫錫又如何」是去年自己在雪梨電影節看過了。

今年的兩個電影節的交集之中﹐有「德落姆」﹑「艾麗絲華坦光影定格」﹑「我老竇係攝影大師」幾齣記錄片以及日本片「世界盡頭/女朋友」。記錄片自己興趣不大﹐而「世界盡頭/女朋友」似乎評價普通而已。

唉﹐對著訂票表格﹐有點迷惘﹐今年好像沒有甚麼一看片名就特別吸引的電影。還是要做多點功課﹐才能下決定了。

其實近一個月也沒有看電影﹐近日上畫的戲碼沒有特別想看的﹐也許是某種的倦怠期吧。剛剛看到了Ape4公爵兄再次談「日落巴黎」﹐才驚覺到去年九月初上畫至今﹐原來已經近十個月了﹐竟然還有常常有回響﹐看網站記錄也仍然有不少朋友來看我寫「日落巴黎」﹐真的始料不及﹗他們的文章也提及我去年也看過﹑寫過的「迷失東京」呢﹗

April 03, 2005

在冷熱之間呼喚愛

In Association with YesAsia.comIn Association with YesAsia.com 接連看了兩套日本電影的DVD﹕「在世界中心呼喚愛」和「冷靜與熱情之間」。

兩齣電影都改編自暢銷小說﹔兩本小說我都看過﹔兩個故事都有一段尚在心中的情﹔主角都有一位親近的爺爺。電影版的故事都與原著稍有不同﹐脈絡上「冷靜與熱情之間」與原著的分別較少﹐「在世界中心呼喚愛」卻加了十多年後的故事。

電影我自己比較喜歡「在世界中心呼喚愛」﹐但小說卻喜歡「冷靜與熱情之間」。

Continue reading "在冷熱之間呼喚愛" »

March 07, 2005

日出日落

Beforesunset剛好半年前﹐在戲院看了「Before Sunset」﹐又在這裡寫了影評﹐引來不少回響。幾星期前終於推出了DVD﹐立即就買了回家﹐亦已反反覆覆地看了數次。當然﹐是與早前已經購買的上集「Before Sunrise」連在一起看。每一次看﹐都想到自己的很多很多事情。各位看官可能心裡嘀咕﹕Stannum君又要開始談他的往事了﹔不過這次﹐哈哈﹐不是。

從Typepad的瀏覽紀錄﹐發覺很多朋友是因為從網上搜尋此片而來到「餘弦棧」﹐二萬多次瀏覽﹐該有數千是從那篇影評引來的吧﹖今晨看紀錄時﹐反向連到一篇很打動我的文章。與其說是影評﹐倒不如說是一篇看了下集﹐憶起了上集的抒情文。我以為我中了此片的毒﹐原來我的症狀﹐與此文作者﹐來自台灣的Shih Ming相比﹐只可以算是非常輕微。在他的網站﹐37,000 Miles 那裡不單可以看到這電影的trailer﹐聽到Celine唱的 A Waltz for a Night﹐甚至有完整的「Before Sunrise」劇本﹐可以細味那些動人的對白。

Continue reading "日出日落" »

February 20, 2005

哲古華拉與南美

Motorcycle「哲古華拉少年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在香港落畫已久。記得去年香港立法會選舉﹐長毛梁國雄入了局﹐連帶他常常穿的哲古華拉T恤也成為話題﹐電影公司也同時乘勢推出這齣得獎不少的南美電影。澳洲沒有長毛效應﹐所以拖到年底才上映。放映了兩個月﹐加上不是商業片﹐上星期看的時候﹐戲院裡就只有我們幾個﹐花幾十元就「包」了全院。

入場的時候﹐戲院職員板起臉孔﹐打量了我們一會﹐好像是我們害苦了她似的。也許如果不是出售了我們的數張票﹐那一場電影會取消﹐她可以開小差到甚麼地方休息一下吧﹖

其實一直也不太清楚哲古華拉的生平﹐只知道他是南美的共產黨﹐曾參與古巴的革命﹐後來在玻利維亞被遞捕處決。我以為電影會描寫為何他會走上革命道路﹐看完之後﹐發覺原來電影對此著墨不多。如果你當他一部普通描寫青年人被社會慘況改變思想的劇情片看﹐可能會更加滿意。

Continue reading "哲古華拉與南美" »

February 04, 2005

Closer—這麼近.那麼遠

Closer對「誘心人」這部電影本來我是有所期待的。

Natalie Portman 和 Clive Owen 雙雙獲得男女配角獎﹐論演技﹐二人得獎實在不奇怪﹐但得到配角獎卻其實並不恰當。以二人的戲份﹐給說成配角並不公平﹐只不過他倆的名氣給戲份相若的 Jude Law 和 Julia Roberts 比了下去﹐便被貶為配角了。其實以故事論﹐首尾呼應的主角其實是 Natalie Portman 的角色。

雖然電影的拍攝手法流暢﹐演員表現亦佳。但離開電影院時﹐竟然心中有點茫茫然﹐覺得有所欠缺。這部電影並沒有打動我。

究竟缺乏的是甚麼呢﹖會不會是因為舞台劇改編﹐有點不同於一般的電影呢﹖似乎又不是﹐缺失的應該是一些更本質性的東西。我想了很久﹐發覺原來作為探討戀愛關係的愛情電影﹐缺乏的原來是愛。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Continue reading "Closer—這麼近.那麼遠" »

November 28, 2004

Snow Falling on Cedars

18應香港仔公爵之邀﹐加入 More Than One 作者的行列﹐今期公爵兄出題寫最喜歡的電影。我就寫了五年前的電影 Snow Falling on Cedars 。

各位請移玉步﹐往 More Than One 網站看看吧﹗

Continue reading "Snow Falling on Cedars" »

November 21, 2004

戲夢巴黎

Dreamers_1看「戲夢巴黎」(The Dreamers)﹐其實是給中文譯名吸引去找來看。貝托魯奇並不在我心目中「非看不可」的導演名單裡面。後來看了中文譯名﹐知道了部份內容﹐談「戲」(電影)﹐又談「夢」,又有巴黎背景﹐就覺得有興趣﹐不過看完之後﹐卻有點失望了。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電影背景是1968年的巴黎﹐但是大部份鏡頭都在室內﹐並不太能拍出巴黎的感覺。我也明白導演的難處﹐要用實景重塑三十多年前的巴黎實在不容易﹐電影開始時只出現了幾分鐘﹐出動了大量老爺車穿梭來往現實巴黎的街道﹐但已經是巴黎味道最重的一幕了。

片中三位主角都被塑造成電影痴。我看不明白的是﹐六十年代末的二十歲青年﹐為何對一些戰前的黑白電影如此沉醉﹖片中的交代不清楚﹐而且﹐六十年代沒有電影 碟和帶出租﹐要看經典電影就只靠戲院重映﹐他們又如何能對他們出生之前流行的電影如數家珍﹖就算電影曾經重映﹐他們看過數次﹐也不可能將小節對白背誦出來 吧﹖這﹐又讓我想起「星光伴我心」﹐將主角寫成少年戲院放映員﹐就令他影痴的身份﹐和對電影的熟悉﹐顯得合情合理了。

Continue reading "戲夢巴黎" »

November 03, 2004

星光伴我心

Paradiso「星光伴我心」(Cinema Paradiso) 是一齣很多年前在香港時看過﹐令少年時代的我很感動的電影。最近知道有一個 Director's Cut 的三小時足本DVD﹐忍不住買了來看。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足本與十五年前的版本最重要的分別﹐就是中年男主角回到家鄉參加「瞎眼師父」Alfredo 的喪禮之後﹐加插了與嫁作人婦的中年女主角重逢的一大段。

這個版本更言明了當年女主角被父母逼離小鎮之前﹐其實沒有爽約,但卻是因為「師父」的勸告而離去﹐臨走卻又偷偷把聯絡地址釘在佈告版上。可惜男主角卻因為女主角不辭而別﹐對週圍的東西全不上心而看不到她的字條﹐結果失去聯絡三十年。

Continue reading "星光伴我心" »

September 30, 2004

Before Sunset

Sunset電影 Before Sunset 是差不多十年前電影 Before Sunrise 的延續。我幾個星期前看了,給我的感觸之深,令到我當時沒有辦法寫出影評,卻寫了「永恆的戒指」「九四年的光影證據」兩個以十年前往事為主軸的短篇。其實電影本身沒有甚麼太過震撼之處,觸動我的其實是兩套電影中間展現出來的時光流逝。主角是原版男女主角 Jesse (Ethan Hawke) 和 Celine (Julie Delpy),故事是上集一夜緣份之後,隔別多年後的異地相逢。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先說說十年前上集的故事,二十來歲的 Jesse 從美國到西班牙探望分隔異地的女友,卻發現她已移情別戀。因失戀而在歐洲流浪了整個暑假之後,乘火車到維也納,準備次日搭機返美。在火車上遇上回鄉探親後回巴黎留學的 Celine。兩人話匣子一打開,竟然不可收拾。到了維也納,Jesse 邀請本來要往巴黎的 Celine 中途下車,陪他渡過飛返美國之前的一晚。劇情就此開展,二人遊客式地在維也納的市內穿插,對白看似拿眼前事物借題發揮,但其實交心地將自己所思所想,性格經歷等等向一拍即合的對方表白出來。可能自己是一個面對喜歡的人就會不斷傾吐的人,所以很有共鳴。最後在二人共躺在公園的星空下,含蓄地帶過了就到了第二天。因為 Jesse 剛剛受過傷害,不想再陷入另一段分隔歐美的情緣之中,所以說好大家不留聯絡。不過到火車要開出的時候就後悔了,在月台與移動的火車之間沒有時間交換聯絡,只好匆匆約好六個月之後的同一天在這月台見面。電影就在這個約定下結束了。

Continue reading "Before Sunset" »

September 17, 2004

日籍相對

Jstory有香港的老友電郵問我有沒有看過澳洲片「日籍相對」(Japanese Story)。原來這陣子香港舉行澳洲電影節,因為這片子囊括了澳洲去年多個獎項,有點來頭,所以問我會否推薦他去看?我說如果喜歡「迷失東京」的,就會喜歡這片,否則可以免了。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其實故事橋段頗為老套,描寫工作狂Sandy被上司派往當一個從日本來的大客戶Hiro的嚮導,帶他參觀澳洲的採礦業。兩人都是本國的典型:粗魯的澳洲女人和挑剔的日本大男人。當然最初因為文化差異而互相討厭,後來因為Hiro一意孤行要往沙漠深處,連越野車也被困流沙,二人被迫在沙漠露宿一宵,最後Hiro想出辦法脫險,亦同時衝破了隔膜。不出所料,Sandy和已婚的Hiro發展了感情……到這裡,故事突然發生大轉折。情節不能繼續說下去,因為說穿了就是最大的“Spoiler”。

澳洲女演員Toni Collette演出如常精彩,自然得令人覺得,粗粗魯魯的就是她的本性。至於男主角綱島鄉太郎,在片中英語不很好,不知是演出來還是真的。由於我在澳洲戲院看,沒有字幕,這些破英語我理解得很吃力。

Continue reading "日籍相對" »

September 07, 2004

華氏911

f911這一齣是我第一次購票入場看的紀錄片電影﹐看了已經有好一陣子﹐不過不曉得如何對紀錄片寫評論﹐想了很久才能下筆。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先不談最具爭議性的內容﹐電影的拍攝技巧很不錯﹐而且充滿創意。一開場﹐幕後名單與白宮要員的鏡頭相間﹐片段偷錄了他們公開演說之前對著攝影機化妝和整理頭髮。簡簡單單的影像﹐就令人覺得他們裝模作樣﹐惺惺作態。片子的內容雖然沉重﹐但整體的氣氛卻不太沉鬱﹐也許可以算是「黑色」地強說笑吧﹗訪問完美軍笑談他喜歡的一首「粗口」歌﹐就立即把它播出﹐還配上轟炸伊拉克的影像﹐殺人竟然變成與唱粗口歌一樣﹐只屬個人發泄。還有把「Santa Claus is Coming to Town」配上平安夜坦克車巡城﹐破門入屋拘人﹐諷刺到極。

Continue reading "華氏911" »

March 25, 2004

迷失東京

1236638986終於看了【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

電影是跟一些西人朋友去看,奇怪的是他們對於電影中營造的「文化震蕩」的感覺比我深刻得多。或許我們懂得漢字,或許我們是唱卡拉OK長大,也看過日式白痴電視節目,招牌及地圖我們也略懂幾分,所以影像和場景於我們其實是一個不太陌生的亞洲城市。由於這些都是導演賴以構成電影意念的主要成份,所以對於牽動我的能力就削弱了不少。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我覺得兩位主角之中,以男主角的性格比較完整,將一個正在走下坡的中年過氣明星在陌生的都市中的不安及無助發揮得淋漓盡致。好幾個片段令我印象深刻:太太郵寄而來的包裹跌出了大量差不多相同的顏色樣板給他選擇。他煩厭的樣子,不就像大選的時候,幾個候選政客都不值一投的氣餒感覺嗎?

Continue reading "迷失東京" »